没有一颗子弹不是为了杀害而造
为了永远记念追求“真理与非暴力”的印度领袖圣雄甘地,联合国2007年通过决议,将他的生日定为每年的“国际非暴力日”,期望各国建立和平、宽容、理解和非暴力的文化,瑞士艺术家制作的雕塑《打了结的枪管》寄托着人类这一美好的愿望。这一天就是10月2日。
恰恰也就是这一天,在加拿大、法国和美国接连发生恐怖袭击,其中以美国有史以来最为惨烈的持枪滥杀事件让所有人震惊和悲痛。在美国这样一个枪支泛滥的国家,类似事件一次次地发生,一次次引起关于枪支管制的讨论,一次次不了了之。这一次会有不同吗?
所有人都传播着凶手的姓名,然而所有的死者都只是一个简单的数字。58人死亡。多数新闻媒体都不这样告诉我们:枪响之前,曾有58个婴儿在父母的怀抱里出生,58个幼儿在父母的目光里第一次站起、第一次迈出腿走路,58个孩子第一次背起书包上学,58个少男少女情窦初开,58个人筹划着未来的人生,他们有名有姓,但是一串串子弹把他们集体变成了一个统计数字。
我们一旦默念这些男男女女的生命,就升起同情共感的悲悯之心,这是人性的共通。在这个前提下,人们才会认真地思索怎样防止悲剧的重演,并付诸行动。在2012年Sandy Hook校园枪击案之后,在2015年南加州San Bernardino的枪击案之后,在2016年奥兰多夜店屠杀之后,以及在每一次其他大大小小的类似事件之后,都有祷告、悼念、慰问和反思。1996年澳大利亚发生了一次独狼恐怖袭击,导致35人被杀害,该国政府于是采取禁枪措施,回购、收缴了数百万枪支,此后社会环境极为安全,再也没有发生类似的大规模枪击案;2014年,这个有两千万人口的国家只发生了35起持枪杀人案。
但是在美国,自从2013年元旦以来的1735天里已经有1516起枪击案,几乎平均每天一起,造成1719人丧生、6510人受伤。美国拥有265,000,000支枪,比美国的成人人口还多,仅在今年发生涉及枪支的事件就像出疹子一样遍布全美,性质严重的mass shooting事件也密密麻麻汇编成巨大的表格。
2015年1月,还在搞竞选的川普发推,声称“控枪越严格、暴力越猖獗——坏蛋手里总是有枪的”,他的竞争者克鲁兹甚至指责澳洲控枪导致了性侵犯案件的攀升。民主党的希拉里也拒绝考虑效仿澳大利亚的回购政策,她的竞争者桑德斯则干脆不认为应该限制枪支。美国枪支协会(NRA)对澳洲的观念嗤之以鼻,游说能力巨大,受到朝野的强力支持,关于持枪权的宪法第二修正案无人敢动。
奥兰多惨案之后,川普立刻把矛头对准所有穆斯林,也成为了上任后禁穆令的缘起。从2005年到2015年,美国境内有71人死于恐怖主义攻击,同一时期,死于枪支暴力的却多达301,797人,情形比任何一个可对比的西方发达国家都严重得多。在枪支受到严格管制的澳大利亚,每一百万人中因为枪击而死的比例是1.5人,在管制严格但是受到邻国枪支入境影响的加拿大是5.1人,而在美国高达29.7人。澳洲认为,美国的状况恰恰证明了本国政策的英明。
谈到控枪,有这样几个常见的辩解理由。第一,“不是枪杀人,而是人杀人”。对此,也可以说,“不是枪在保护人,而是人在保护人”,是仇恨让人起杀心,而非暴力文化让人戒掉杀心。第二,“坏蛋如果要杀人,拿刀照样杀,请问要管制刀具吗?如果坏蛋开车冲撞行人,就应该把卡车也禁了吗?”回答是,冷兵器行凶,效率有限,跟枪支、特别是自动步枪怎么能相比呢,如果不能消除暴力,至少可以限制行凶者肆意动手的能力?至于卡车,撞人根本不是制造卡车的目的,然而枪支只有一个目的,没有一颗子弹不是为了杀害而造。第三,“不买枪,如何自卫?”全民配枪就更安全的话,难不成战场就是最安全的地方,而即便在战场上也会有大量伤亡,就像拉斯维加斯这样被居高临下地袭击?
对于仇恨犯罪、恐怖袭击和冷血滥杀的区别对待,也许是社会的自我误导:它们都是以暴力与控制为本质的反社会行为、反人类行为。刻意地去细分,让我们着重于那些非本质的东西,比如种族、宗教、性取向和社会阶层,但当行凶的人心里装满了阴暗和仇恨,就是被无明驱使了;在人性根本面前,那些身份标签都是次要的,他们都背叛了自己的信仰、背叛了自己的人性。
同情共感本是人性根基,看着这些在拉斯维加斯的黑夜里的鲜活生命,深知生命的无价宝贵。所幸还是有许多人保持着应有的愤怒,再次掀起呼吁控制枪支的声浪。古老的宪法修正案设立之时,绝没有想到枪比人多的状况,也没有想到高效率屠杀机器的出现。
屠杀案的凶犯,是一个曾被FBI通缉的持枪抢劫犯的儿子,通缉令上警告此人是反社会人格。他原本是很成功的商人,忽然就毫无征兆地做出暴力冷血的事。如今,儿子如出一辙,他钱财足够,持有的不只是枪而是一个弹药库。他隐藏颇深,没有前科,但绝少出门,跟邻居几乎没有交往,待人也冷淡孤傲,精神状态令人生疑。精神病人可以持枪吗?匪夷所思的是,在美国绝大多数州,精神病人都可以合法拥枪。持枪本应该是一种特权,在美国则被认为是基本人权。奥巴马2016年提出过一定的控枪措施,就包括对购枪者的背景审查,还打算投入五亿美元于保障精神健康,这些措施据说都已经被现任总统撤销了。
自媒体的事件营销大潮之后,关于控枪的事情会有转机吗,还是人们日趋麻木?无论如何,除非做事方法有改变,旧的问题才会有新的结果。在这个国际非暴力日,我们总该花一点时间想想,圣雄甘地到底带给今天的人类怎样的启迪。
我/是/周/宇
屋子里的树
微信号 : treeinthehouse